在不锈钢领域中,厚板的生产技术一直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瓶颈。近期,太钢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成功打破了这一瓶颈,成为全世界特厚不锈钢板领域的领跑者。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里程碑式突破的背景、技术细节以及对全球钢铁市场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特别是在能源、化工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对特厚不锈钢板的需求日渐增长。传统上,这些特厚板材的生产受到了多个技术瓶颈的限制,常规的生产方式不足以满足日益提高的市场需求。而太钢的此次突破,不仅在技术上达到了新的高度,更在交付规模上刷新了纪录。
太钢近期完成向某国际重大能源项目交付总量超过6000吨的不锈钢特厚板,其中单板的最大厚度达到150mm,单重甚至达到了28吨,成为全世界同类型产品交付量的新纪录。这一现象不仅是太钢技术团队努力的结果,更是中国制造参与国际市场之间的竞争的体现。
传统特厚不锈钢板(≥80mm)的生产受制于多个技术因素。首先,生产的全部过程中连铸坯的厚度限制了最终产品的厚度;其次,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机械性能,连铸坯轧制要达到≥3倍的压缩比,而常规连铸坯厚度通常在200-220mm之间。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即使在最优的情况下,成品厚度也难以超过70mm。
此外,若要生产更厚的板材,传统工艺往往依赖模铸、开坯、热轧等复杂工艺,导致了生产周期的延长和成材率的降低。超大模铸钢锭在凝固过程中的不均匀性以及高标准检验中的缺陷也是让很多制造商却步的重要原因。这一切都意味着,要在这样的领域实现质的飞跃,并非易事。
面对种种挑战,太钢的技术团队凭借卓越的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进行了彻底的技术攻关,成功研发出了新工艺。这一新流程包括特厚坯料的生产、坯料的差温加热、控温控轧等关键环节,这为生产特厚不锈钢板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太钢在这一过程中,关注到了全厚度范围内的拉伸性能、-196℃低温冲击性能、晶粒度控制以及夹杂物等级等技术指标的提升。在严格的高标准探伤检验测试中,他们成功实现了零缺陷,重新定义了不锈钢特厚板的生产标准。
太钢的成功不仅是个别企业的胜利,更是整个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地位提升的标志。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让中国在特种不锈钢厚板的制造领域真正的完成了从“跟跑”到“领跑”的飞跃。随着太钢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其交付范围也逐步扩大,涵盖了包括能源、化工、LNG储运和特殊冶金等多个高端领域。
截至2024年末,太钢使用新工艺生产的特厚板累计交付量突破12000吨,这显然超出了市场的预期。更令人瞩目的是,一些原计划采购欧洲材料的海外项目,在应用了太钢的新工艺方案后,交货周期缩短了8个月,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这无疑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太钢的这一成就,标志着中国在特厚不锈钢生产技术上的全面崛起,突破了市场对进口材料的依赖,展现了自主研发的强大实力。这不仅表现在技术上的成本效益,更在于提供了技术更先进、交货期更短的解决方案,重新塑造了全球产业链的格局。
太钢的成功突破,无疑是中国制造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上的一次重要胜利。未来,随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市场需求的进一步增长,我们期待看到更多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色的竞争力。太钢在不锈钢特厚板领域的崛起,正是这一信号的有力证明。能预见,未来在全球制造业中,中国将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布局方面扮演逐渐重要的角色。
这甚至引发我们对全球产业链的思考: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参与到国际分工中去,怎样提升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这些都是可以让我们深入讨论的重要话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